详细解读未来的食品包装:材料、工艺、运输及信息传递
现代食品包装除了满足包装的基本要求外,还要保证食品的高品质、安全。食品包装的未来发展包括食品包装系统、包装材料、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食品包装系统将综合多种活性包装技术,来满足食品包装、销售、消费者和环境的要求。
包装新材料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可再生、可降解材料,提高包装容器和薄膜材料的阻隔性能,开发新型活性材料等,重点是活性包装材料。现在很多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活性包装材料,使这些材料具有抗菌活性,在储存和销售过程中,这种材料可以释放出抗菌活性剂,用于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食品销售渠道主要有零售、智能化销售和电子商务销售等。
根据客户需求的改变和工业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新型食品包装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装技术的发展不再像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那样,将会出现根本性的变革。包装技术发展的重点包括包装材料、包装工艺(和新型食品加工技术相关)、运输包装和电子信息组合装置。
包装材料:
高阻隔性包装材料本世纪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将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以塑料为基材的阻隔性包装材料,包括柔性和刚性。新型高阻隔性包装材料开发的重点往往是通过材料改性提高现有阻隔性能,而不是发明新型树脂。
生物降解性塑料将进一步研究由植物纤维、农作物等天然材料制得高分子材料,这种材料具有生物降解性能,再通过涂层和适当处理,将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目前这种类型的高分子材料在欧洲和美国都有产品出现。玻璃包装材料经过多国长期的研究,玻璃包装将变得更加便宜、可循环利用、壁更薄、轻量化、具有非常好的强度特性。制作过程包括熔融各组分,挤压成薄膜或管状,或者向热塑性塑料一样,用机械或气压装置把经过多层共挤的玻璃材料做成容器。
气调包装材料用具有气体选择渗透性的薄膜作成气调包装,来包装新鲜食品。目前气调包装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气调包装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多孔型的薄膜对气体的选择性渗透性,来实现包装内气氛的调节。这种薄膜的侧链单独能够结晶,和主链不相关,高聚物的熔点随着侧链的长度变化而变化。一旦降到了熔融转变温度,侧链形成结晶结构,这样对气体具有了阻隔性能。在升到热转变温度时,侧链能够立即熔融而变成多孔结构,因而具有非常好的气体透过性。这个转变过程只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因而过程是可逆的,这种物理变化过程可以补偿包装内食品的呼吸作用。温度的变化幅度在5℃~12℃之间,可以保持相同的二氧化碳/氧气的渗透率。
非木材纤维纸包装材料非木材纤维造纸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因为:纸板、纸箱在包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约40%左右。在发展中国家,木材资源匮乏,因此要利用其他资源来生产纸板或纸箱。全球每年约有百万吨的非木材纤维资源,人们认为它们是木材纤维的最佳替代物。目前非木材纤维造纸这项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用土豆淀粉和石灰石可生产可循环利用或具有生物降解功能的食品包装托盘,用于零售商店,价格低廉。
包装工艺:
包装工艺将更加完善,有些是在目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些往往和新型的食品加工技术有关。活性包装目前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本世纪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举例来说:日本的“ZEOMIC”,一种新型的具有抗菌功能的塑料,在里面加入具有抗菌功能的陶瓷材料,这样可把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转换为活性氧渗透到包装中,破坏食品中微生物的酶。目前这种工艺仅用于无菌包装系统中,具有自灭菌功能。将来这种塑料也可以用来杀死包装食物的细菌。除氧包装把除氧剂和包装材料中的其他活性剂混合用于活性包装中,可以吸收包装内的怪味,保持食品的原有风味,防止食品被除氧气外的其他因素破坏。
食品辐照技术经过了大量潜心研究,证明食品辐照技术是一种安全的加工工艺,将会广泛的得到应用。通过辐照可以破坏食品中大部分有害菌、寄生虫等,而不会影响食品的品质。不需要通过罐装加工、做成干货或进行冷冻处理来保持食品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另外,辐照技术适用于一般的包装材料,非常有利于推广应用。
脉冲强光处理技术这种技术不会影响食品的品质。脉冲光是高强度白光的极短脉冲,能够杀死食品表面的微生物。该高强度的白光类似阳光,但仅以几分之一秒钟的速度反射出来,比阳光更强,能迅速杀死细菌。在脉冲强光下微生物致死作用明显,可进行彻底杀菌用。在操作时对不同的食品、不同的菌种,需控制不同的光照强度与时间。这种技术已经完善,不仅可以用于零售商店的一些食品的处理,还可以使用廉价的包装材料。
易于开启包装技术已经出现了一些技术,成本低,但不是很有效。接下来的几年,这种技术将会应用于每种类型的包装中去,顾客不会购买包装不方便打开的食品。激光开启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它通过控制激光强度以及释放的能量,很方便的把硬纸盒打开,纸板部分和薄膜部分分开,薄膜密封层完好无损。
运输包装:
受客户需求驱动,将来食品的运输包装将随着食品供应链的改变而改变,大部分食品包装的体积和尺寸将标准化。食品包装统一标准是这些因素决定: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零售商及时传送的需要以及电子商务的特殊要求。同时,智能化购物渠道的发展,也要求每种类型的食品包装统一标准,无论何种公司、何种方式的自动订购系统。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难于解决,因为关系到零售部门、电子销售中心的补给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混装配送,能够确保满载,提高包装系统的效率。
为了进一步完善包装供应链体系,需要在生产商到零售商之间建立一个高效、完备的运输体系。首先,从成本、及时传输来考虑,尽可能缩小运输的距离。在各个国家存在一些限制条例,在欧洲及时传输(JTT:justin-time)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日本是12小时。包装产品的加工、销售以及包装流程各环节也存在多分散性问题。因此,提高运输包装的高效性的关键是包装标准化、包装强度提高以及混装的运输安全,联营配送运输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降低了运输成本、确保及时传输。区域包装中心接收一个或几个厂家的大批量产品,送到配送中心,或直接到零售商。地区配送中心集中一个或几个生产制造商的产品,传送到零售商店。在欧洲为了提高运输的高效性,几家生产制造商将他们的产品集中到中转库存中心,然后送达地区配货中心,进而将多个商品同时送达零售商,这个体系可以适用于整个欧洲市场或仅仅某一国家、某一地区。
电子信息组合包装:
电子信息组合包装是本世纪包装技术的一个亮点。生命周期包装蔬菜、水果在其货架寿命周期里应保持新鲜,可以采用气调的氛围和具有选择渗透性的包装材料,还可以如同泥土和气候一样,提供包装内食品微量元素和湿气。运用基因工程,提供更好地保持食品中营养成分的相关知识。还有一些新技术,比如,在现有的时温效应指示器的基础上,有可能发展一个新型检测器,用于检测食品的质量。在食品货架寿命周期期间,能够即时“告知”顾客产品是否处于最佳状态。这种检测器可以检测食品的各个质量信息,包括湿度、化学组成、生理变化、呼吸作用等等。
“嗅觉”传感装置由32个点构成,这些点分别用不同的高聚物做成,每个点对应某种气体物质。当一些化学物质撞击这些点,将改变这些高聚物的电特性,用一个微芯片把这些信号收集起来,量化这些化学物质的状态,从而检测出包装内食品所处的状态。将来零售商和消费者都会拥有这种便携式装置,用作食品检测。我们可以利用纳米技术把这些传感器做成标签的形式,和其他传感器一起植入包装中,用于监测食品的物理特性,这些传感器可以放到前面提到的智能材料。
在线按需印刷包装技术包装小批量化、流程更加灵活多变。根据零售商的需求,可以在食品充填过程中进行按需印刷,或在塑料包装容器表面加入一些特定的颜料和添加剂,激光照射时可以改变颜色,即时装饰、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减少库存量;还可以印刷多国语言,不需要溶剂印刷,提高了再次利用的可能。
智能包装:
在包装上将会出现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的告知消费者。在欧洲国家流通的商品往往需要用几种语言印刷同一项信息,包括生产制造商的语言和销售地区的语言,以方便各国消费者购买,这有可能降低了包装的外观装饰效果。
可以采用光学数据存储技术把这些信息压缩到一个微芯片中,外包装大部分位置用于包装的图像设计和产品的标签。在销售点必须配备信息读取装置,将来有可能在家用电脑上或厨房配备的装置中也能读取这些信息,还能够检测产品是否处于最佳状态。存储的状态数据包括一些营养价值信息、使用说明、甚至产品宣传广告等,如有需要可用多国语言。到时候传单将过时,这样节省了纸张,避免了资源浪费。
这项技术从我们现在使用的读码器和CD数据存储装置出发来开展下一步研究。比如智能微波包装,食品经过微波炉加热之后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原因是不同食品有不同的阻热传导性和加热性能,不同的包装又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状,不同的制造商生产的微波炉具有不同的加热特性,因此微波加热过程也不同。
如果在食品、包装、微波炉之间实现信息分享,将大大改进目前的不足。信息分享最简单的做法是在包装上印刷信息条码;微波炉上装有条码扫描仪和微处理器(包含处理微波炉加热所需信息的逻辑软件),这个微处理器和扫描仪相连,在扫描时实现信息分享,然后条码器把信息传给微波处理器,就可对微波磁电管的功率与时间做出合理的选择,进而控制微波炉的运作。
这项新技术需要开发新的软件,同时需要食品专家和微波专家共同研究哪些信息应当在条码中储存、微波处理器应用的处理程序、解码、编码系统等等。这项技术具有方便、准确、快捷的优点,能够保证食品的高品质,消费者能够很方便的获知加热烹调信息,尤其是需要多个烹调过程的场合。还有一个特点是可以方便外国顾客,即使不懂本国语言,也可以使用,微波处理器也可以用更加复杂的处理程序来控制功率、微波加热时间,以便提高了食品的品质。
随着包装材料、包装工艺的改进、创新,食品包装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将来会进一步发展、创新。食品包装目前和将来的发展情况,同样适用于其他消费品、工业包装领域以及运输包装等方面。食品包装未来的发展将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证食品的高品质、安全、及时传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来源:互联网
亲,您看完本文用了